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

旅圖推薦:

澎湖望安鄉海灘是綠蠵龜的故鄉,也是台灣地區僅存的綠蠵龜產卵棲地。觀光局澎湖管理處設立綠蠵龜保育中心,有助於提昇台灣生態保育形象,同時讓國人對這種稀有海龜有深入認識。

民國83年,第一隻戴著人造衛星追蹤器的綠蠵龜,「望安一號」從澎湖望安出發,經由台灣海峽,穿越東海陸棚,到日本九州南部的蹬州島,長達3年、經過3,400公里的海陸往返,又回到澎湖,為台灣研究海龜生態史,寫下重要的記錄。

以往台灣本島的許多沙灘,均有海龜上岸產卵的記錄,如今卻只剩下澎湖望安與蘭嶼等少數島嶼,其中澎湖縣望安鄉的保護區,是目前數量較多且較穩定的綠蠵龜產卵地。

每年5至10月為綠蠵龜的產卵季,為觀賞綠蠵龜的季節。成熟母龜體長約88到111公分,在滿潮的夜晚上岸,於海水不易沖刷的沙灘旁的草地或草地邊緣產卵,先以前肢挖掘一個約1平方公尺的大洞,再以後肢挖掘一個約60至80公分的小洞,以備產卵之用。母龜產卵一般約需15分鐘,產完卵後再撥土掩埋,然後爬回大海,整個過程約花費1至2小時。每隻母龜在每個生殖季可產1至9窩卵,產卵間隔期約為兩週左右,每窩約64至172個卵,一隻母綠蠵龜平均2至4年才會再上岸產卵。
卵窩中的龜卵經過46至55天後,孵化出小海龜,體長約4.1至5.4公分,海龜的孵化率受雨量、溫度、卵窩深度及人為破壞與否影響,平均孵化率約70%。小海龜於夜晚成群爬出窩巢,利用光線的導引很快的爬向大海,因為夜晚海面地平線上方十分明亮,可以指引小海龜,但若有人為的光源,也會干擾小海龜,使其迷失方向而爬向陸地而死亡。小海龜存活率約千分之一,所以十分珍貴。
綠蠵龜保育中心的興建,提供設備資源給學術單位進行駐站的研究工作,同時以常設展示為遊客進行綠蠵龜生態保育解說,透過保育中心詳盡的介紹,綠蠵龜的一生如實地呈現在眼前,包括從棲地的沙灘中孵化到破殼而出、努力的爬向大海、一直到多年後迴游到出生地產卵。透過展示中心的解說,可對綠蠵龜的生態有深入認識。
保育中心的展示內涵,分為展示大廳、海鳥簡介、綠蠵龜、澎湖南海保育類生物,龜與人的關係及澎湖旅遊簡介等6個展示區,值得前往參觀學習。 (資料來源:交通部觀光局 http://travel.taiwan.net.tw/

基本資料 加入我的旅行箱

  • 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
  • 澎湖縣望安鄉882東安村1-4號(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);澎湖縣馬公市光華里171號 (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)
  • 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:06-9991368
  • http://www.penghu-nsa.gov.tw

地圖資訊